研究院动态

NEWS

智库观点|“四链”融合,让长沙持续上演“AI大剧”
北大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2023-03-02发布于湖南

  随着“一谷+两中心+多点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长沙已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沃土。“一谷”为世界计算·长沙智谷,“两中心”为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岳麓区、雨花区、长沙县等地科创园区为“多点支撑”。目前长沙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120亿元,核心和相关企业已达2400余家,构建了覆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体系,人工智能被视为支撑“强省会”战略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但从全国范围横向来看,长沙人工智能产业依然存在企业数量规模较小、集聚效应较弱等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北、上、广”人工智能企业在全国占比分别为26%、22%、16%,处于绝对领先的第一梯队;浙江和江苏的占比分别为9%、7%,属于第二梯队;湖南以1%的占比,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1位,位居第三梯队。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人工智能企业占到了全省的一半以上,湖南在全国的排名不高与长沙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规模较小有直接关系。

  创新研究实力有待提升。清华AMiner团队公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榜单》显示,北京、上海、合肥、杭州、西安、南京、深圳、广州等8个城市,在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方面创新实力均较为突出,综合排名进入全球前100强;长沙在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方面均处于中等水平,在中国内陆地区排第14位,在全球排第196位;武汉虽在基础研究创新上稍弱于长沙,但其应用研究实力与百强城市接近,排在国内第10位,全球第108位。

  底层技术亟待突破。长沙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基础层的算力设施、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等软硬件领域,并在智能制造装备、驾驶、文创等应用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但在主流算法、模型等技术层的核心关键领域暂未形成引领性、标志性成果。以深度学习为例,由谷歌团队开发的TensorFlow及由Meta团队开发的PyTorch两款深度学习软件框架占据业界相对主导地位,国内在开源社区上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群企业,如百度飞桨PaddlePaddle、腾讯优图NCNN、华为MindSpore、阿里XDL等,长沙等内地城市鲜有布局。

  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从有到优”成为发展的必然。长沙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保持优势,补齐短板,持续上演“AI大剧”,当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发展,使人工智能产业高起点发力、全领域协同。

  强化“四链”融合体制机制建设。应拓展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由主抓产业链转向“四链”共抓,协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设立行业政策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指导。立足全局,编制人工智能产业“四链”融合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以产业链为发展基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围绕人才链完善教育链,制定从产业所需、源头创新、人才培养到教育优化的全链条政策,推动“四链”高水平协同发展。

  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牵引。海康威视凭借在图像、视觉领域的长年积累,打造了一个从数据准备、标注到模型训练、部署的一站式AI视觉应用开发平台,极大加速了创新应用的商业化进程,其打造的AI视觉创新生态,为杭州打造“中国视谷”和构建全球数字安防产业新高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长沙应加快绘制人工智能专利导航地图和产业图谱,基于长沙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禀赋,努力强化和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尤其应该强化企业在产研融合中的主导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资金、数据、场景等资源优势,提供具体应用场景的演练沙盒,牵头组织跨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团队,开展更契合产业需求的技术研究。

  加快高端人才引培,促进产教融合。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人才需求清单,建立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引进通道;优化人工智能引才留才环境,通过建设人工智能创新交流平台、举办人工智能峰会等方式,推动构建链接全球人工智能高端创新资源的合作网络;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实践课程,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参与产业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创新,在企业设立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创新实践点、大学生实习基地,构建“学习+实训+认证+就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挥带动作用,增进区域协同。“强省会”的目的是“强全省”,发挥省会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是题中要义。可联合各市州人工智能企业、专家,成立湖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共同耕耘湖南AI产业新赛道;加快算力网络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长沙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作用,推进省会算力与其他市州及省外算力联通,实现算力资源的高效调度和便利使用;打造人工智能开源社区,丰富数据、算法、应用等算力服务供给,降低AI开发技术门槛、加速AI应用创新发展。